Airbnb的转型之路:重塑身份,重塑未来(2025)
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正砸下数亿美元,想要把这家旅游公司重新打造成一个“万能应用” — — 健身!美食!连皮肤护理(微晶换肤)也想搞一搞?
布莱恩·切斯基说,Airbnb 的转型,其实是从 OpenAI 的“宫斗”事件开始的。2023 年 11 月 17 日,OpenAI 董事会突然开除了公司 CEO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作为好友的切斯基立刻出手相助 — — 他在社交平台 X 上为奥特曼发声,给微软 CEO 打电话,全力投入到奥特曼“夺回 OpenAI”这场拉锯战中。五天后,奥特曼成功复位,而切斯基也兴奋到不行,“我整个人都还处于激动状态”,他说。就在这股能量还没散去时,他把注意力转回了自己创办的 Airbnb。
那时正值感恩节假期。切斯基家族已经提前一周吃完了火鸡大餐,他本人也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整个感恩节,他独自待在旧金山那套巨大的公寓里,身边只有他的金毛犬 Sophie 陪着。
情绪还沉浸在帮兄弟“逆风翻盘”的余韵中,切斯基开始动笔写东西。他想打破 Airbnb 只是“短租平台”的刻板印象。就像亚马逊最早只是卖书的,但后来变成了“万物商店”。他一直觉得 Airbnb 也应该这样扩张。只是这几年,总有麻烦缠身:安全问题、政策监管、还有全球疫情带来的生存危机。如今的 Airbnb,正面临一个令所有有野心的创业者最害怕的标签 — — “进入成熟期”(mature)。
-
现在,切斯基终于有了勇气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他认为,短租只是一个服务,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止步于此?Airbnb 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万能预订平台”,让用户不仅能订房,还能订各种各样的服务。别的 app 都只专注在一个小领域 — — 比如送餐、上门维修、打车 — — 而 Airbnb 的优势是它早已擅长展示房源、审核房东、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些经验让它比竞争对手更值得信赖。所以,切斯基设想,人们将来找什么服务都能第一时间想到 Airbnb。
于是他开启了一场“爆肝式”的写作狂潮:在餐桌上、沙发上、床上,甚至办公室里,疯狂敲键盘。他设想重新设计 Airbnb 的 app:这个 app 的 20 亿用户不仅在假期打开它,也可以在平时找摄影师、健身教练,甚至是上门做饭的人。为此,切斯基认为必须大幅提升身份验证的可靠性 — — 甚至设想未来人们能把 Airbnb 的认证当作一种“身份凭证”,像政府身份证一样被广泛认可。如果能把 Airbnb 打造成一个连接现实世界各种服务的入口,他相信,这家公司就能从一个年营收近百亿美元的企业,跃升为科技界真正的巨头之一。
接下来的几天里,切斯基把这些想法全部写进了一个 Evernote 文件里。“我基本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把脑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就像杰克·凯鲁亚克写《在路上》那样”,他形容自己像是在写一篇意识流宣言。而这场写作也唤醒了他早在 2012 到 2016 年就萌生的各种想法。“我告诉自己,‘我们不只是一个度假用的 app,我们要成为一个平台,一个社区。’”到周五时,他已经写了将近一万字 — — 内容乱得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后来他开始整理、删减,把它浓缩成了一份 1500 字的版本,在感恩节周末结束前完成。
-
节后,切斯基把公司高层叫到会议室。他像杰夫·贝索斯那样,给每个人发了一份自己写的“内部备忘录”,然后等着大家阅读、反应。“我以前分享想法时,大家通常不会太买账,”他说,“但这一次,几乎没人提出质疑,大家都特别兴奋。两年后,这份文件上的内容正在被严格按部就班地落地执行。”
就在本月,Airbnb 将推出其斥资超过 2 亿美元的转型计划的第一阶段:在全球 30 个国家、260 个城市上线超过 1 万个服务供应商,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与此同时,公司也重新激活了早在 2016 年就尝试过但效果不佳的“体验”业务 — — 也就是定制化的本地活动项目。下一阶段的计划(时间未定)是把用户在 Airbnb 上的个人档案做得像护照一样权威和可信。“几乎就像一张通行证”,切斯基这样形容。再之后,Airbnb 会全面投入 AI 的开发。受到他和奥特曼(OpenAI CEO)的友谊启发,切斯基希望打造一个“终极 AI 助理” — — 这个“超级管家”起初处理客服问题,但最终可以了解你到足以帮你规划旅行,甚至是你整个人生。
“布莱恩其实一直被低估了,”奥特曼评价这位朋友时说,“他不常被拿来和拉里·佩奇、比尔·盖茨这些人并列提起,但我觉得他正在走向同样伟大的路径。”
当然,这个比喻可能有点夸张 — — Airbnb 的规模还远远比不上那些科技巨头。但切斯基确实感受到了必须转型的压力。虽然 Airbnb 的业绩很亮眼,但增长速度还不够惊艳,要想达到谷歌、微软那样的“万亿俱乐部”还差得远。“我今年 43 岁,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切斯基说,“我可以选择就此安稳,也可以选择重新出发。现在的 Airbnb 已经非常赚钱,短租市场我们也基本搞定了。但我知道,我们还能做得更多。”
-
四月初,我去了一趟 Airbnb 在旧金山奢华的总部。当时距离产品重启还有五周。总部二楼变成了一个“仅限核心人员”的指挥中心,门口贴着警示牌:员工不得带访客进去。墙上贴满了几十张大海报,每张代表一座城市,看起来就像一群麦肯锡顾问在完成一份小学四年级的地理作业。比如德州奥斯汀的海报上写着:“这是一个自由随性的地方”,还列了几条“第一性原则”,其中一条叫“德州的叛逆精神”(Outlaw of Texas),旁边配有餐车和复古市集的介绍。还有“活着·有活力”,指的是音乐现场和看蝙蝠的活动;再有“水坝与湖泊”,展示各种水上运动。其他显而易见的标签还有:烤肉、玉米饼和“两步舞”。巴黎那张海报则将其描绘为一座“革命之城”,生活节奏慢、文化深厚。
切斯基快步走上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他穿着一件紧身T恤,肌肉线条清晰,整个人神采飞扬,站着都在脚跟上蹦来蹦去,那股兴奋劲儿让我想起我们第一次见面 — — 那是在 2009 年 1 月。当时他刚进入 Y Combinator 的创业孵化营,他和其他创业者正在 YC 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家里参加一个派对。格雷厄姆曾告诉我,他觉得 Airbnb 的点子“听起来挺疯狂”,但对他们的执着印象深刻。那天我跟切斯基说,我要去华盛顿看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他立马和联合创始人一起劝我试试他们的服务 — — 找人家沙发借宿一晚。我婉拒了,但接下来这十五年,他们把这个“住别人家”的点子卖给了 20 亿人 — — 包括我。如今,Airbnb 的市值甚至超过了万豪酒店集团。
切斯基把我带进一间会议室,准备向我展示新版 Airbnb app。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几乎是“砍掉重练”地重构了整个应用。他一边讲解,一边把一支润唇膏在手里挥来挥去,就像是他的“幸运物”。产品营销负责人贾德·科普兰(Jud Coplan)也在会议室里,而设计副总裁特奥·康纳(Teo Connor)则从伦敦通过 Zoom 远程参会。虽然用户大多还是把 Airbnb 当作一个旅行平台,但在切斯基和高管眼中,它更是一场设计上的成就 — — 这也合情合理,毕竟切斯基和联合创始人乔·吉比亚(Joe Gebbia)都是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的。
-
切斯基解释说,以前大家一年可能只用一两次 Airbnb,所以应用界面必须极其简单。但现在公司正准备让用户更频繁使用,因此也要重新设计界面和功能。一打开新版 app,最显眼的是三个图标,分别通往不同的扩展功能。切斯基和他的高管们一边展示,一边为这些图标的“怀旧又俏皮”的风格鼓掌喝彩。三个图标分别是:一个小房子,代表传统房源;一个酒店服务铃,代表生活服务;还有一个充满凡尔纳风格的热气球,代表本地活动体验。设计副总裁康纳说:“我们真的认真思考了这些图标背后的隐喻 — — 什么样的图形最能传达‘体验’这个概念?”他们最终选了热气球,然后连“气球喷火口该喷出多少火焰”这种细节都打磨得非常讲究。这些图标是由一位前苹果设计师绘制的,但切斯基不愿透露他的名字,“他是我们的一张‘秘密王牌’。”
而另一张不那么“秘密”的王牌,就是切斯基与著名的苹果前工业设计师 — — 乔纳森·艾夫(Jony Ive)的合作。切斯基一向把苹果当作自己的“北极星”。他说:“在我心里,乔布斯就像米开朗基罗或达·芬奇。”虽然他从未亲眼见过乔布斯,“但我感觉自己非常了解他 — — 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创办科技公司,经历过一场‘火箭发射’式的旅程,我似乎能理解他当时的选择。”通过聘请艾夫创办的设计公司 LoveFrom,并与乔布斯的关键合作者合作,切斯基得以体验当年乔布斯和艾夫之间的那种“神仙配合”。虽然艾夫本人没有拿切斯基跟乔布斯相比,但他很欣赏切斯基的设计能力:“有些具体细节,我希望自己能在设计上帮到布莱恩一点,但我们更多合作的其实是关于构思 — — 如何看待问题、理解机会。”
-
新 app 的另一个重点是“个人档案页”。“你需要建立信任,”切斯基说 — — 这意味着,身份必须能被验证。Airbnb 正在对这些新上线的服务供应商(他们称之为“服务房东”)进行严格审核。切斯基说,几个月来,一整个背调团队都在查这些人的简历、资格证、推荐信,包括厨师、摄影师、美甲师、按摩师、发型师、化妆师、健身教练、美容师等,甚至包括能提供脸部护理和微晶换肤等服务的专业人士。他们也都被安排进行了专业的形象拍摄。
接下来的阶段,Airbnb 想把用户的个人资料变成网络上的“通用身份ID”,为此康纳(设计副总裁)和她的团队开始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实验。她列出了一堆他们正在研究的技术:包括生物识别技术、全息投影、还有那种官方身份证上用来防伪的变色油墨。不过,想要成为“私人身份认证工具”并不容易(看看 Facebook 就知道),连切斯基自己都承认,要让政府接受 Airbnb 的身份认证,还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
既然平台上会有更多人因为服务而交流、约时间,Airbnb 也顺势升级了聊天功能。使用同一项服务的旅客之间可以形成小社区,彼此联系,甚至分享照片和视频。Airbnb 的 CTO 阿里·巴洛格(Ari Balogh)说:“我不太想用‘社交网络’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现在有点‘名声不好’。”所以他们用了更模糊的说法 — — “连接平台”(connection platform)。他说:“你会看到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开发更多功能……当然,我们不是广告平台,谢天谢地。”(不过我个人觉得:任何能投广告的公司,最后几乎都会这么干,但这只是我的看法。)
说到底,这场转型的“核心灵魂”,还是服务本身。现在上线的这些服务,基本都是为了让 Airbnb 的住宿体验变得像高端度假村一样豪华、花样多 — — 只不过是个“自助版白莲花度假村”。当然,到时候肯定会出现一些状况,比如吃坏肚子、剪坏发型,甚至遇上奇葩顾客,但 Airbnb 毕竟有 17 年的“踩坑经验”:像床单没洗干净、楼下通宵开趴、房东行为吓人这些事,他们早就应对过了。切斯基说,未来 Airbnb 将提供“数百种服务”,范围可能广到包括:水管维修、家政清洁、汽车修理、吉他课、学业辅导等等……然后从中收取 15% 的平台服务费。
-
这次 Airbnb 转型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就是“体验活动(Experiences)”。如果你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眼熟,那是因为 Airbnb 早在快十年前就推出过这个服务,当时宣传得也差不多 — — 为旅行者提供特别的活动,比如由建筑师带你参观地标建筑,或者由大厨教你包饺子。
但那个项目最后失败了,尽管 Airbnb 从没正式宣布下线。切斯基现在总结了几个失败原因:比如战术上出了问题,一开始大张旗鼓上线之后,公司后续没怎么继续推广,也没持续引入新的体验活动。但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时机不成熟”。如今情况不一样了,Airbnb 的客户数量是当年的 5 倍,整个生态系统也已经建立起来了。“这就像我们当年的 Newton”,切斯基说 — — 那是苹果公司早期做的掌上电脑,虽然失败了,但为后来的 iPhone 打下了基础。
这一次,切斯基和他的团队已经安排好了 650 个城市、超过 2.2 万个体验活动。其中还有一批特别项目,叫“originals”,由一些顶级人物主导,比如明星运动员、米其林大厨、名人艺人等。未来还计划上线一个由脱口秀主持人康纳·奥布莱恩(Conan O’Brien)主理的体验,你可以坐在他的播客录音室里“过一把主持瘾”(不过这个不会真的被播出)。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切斯基这次打算采用“节奏化上线”的策略,不断推出这些限时体验。“我们将来会有成千上万个‘originals’,甚至某一天可能达到几十万个 — — 有节奏地发布各种大咖名人的活动。”切斯基说。
他向我演示,如果你去墨西哥城旅行,可以随时预订各种体验。“说个好玩的事 — — 我小时候梦想成为墨西哥的职业摔跤手,我想戴面具、上擂台!”他说完后立刻有点后悔爆料。不过他解释说,在 Airbnb 的体验活动里,你真的可以和一位真正的墨西哥摔跤手见面,跟他上擂台,学几招动作。那你能把那个面具带走吗?
“也许可以,”切斯基笑着说。无论如何,你都能跟同行的人分享这些照片。(但他特地提醒:千万别叫它‘社交网络’。)
-
Airbnb 这次的转型计划,其实也跟它的创始人之一、现任 CEO 切斯基本人正在经历的“自我重塑”有关。
一开始,Airbnb 有三个联合创始人,他们的地位其实差不多,但切斯基最终成为 CEO,是因为他的性格更外向,适合“站在前台代表公司”。不过直到 2010 年,这个 CEO 的头衔才算正式确定。但在 2011 年,Airbnb 遇上了第一次真正的危机:一位房东在网上讲述了她的“噩梦经历” — — 她的房子被一位租客彻底毁掉了。那名租客简直像从地狱里出来的,不但砸东西,还撬开上锁的柜子,偷走护照、现金和祖传首饰。剩下没偷的,竟然在壁炉里被烧毁了。房东写道:“浴室里散发着一种像死亡一样的味道,令人恐惧。”这件事差点摧毁了 Airbnb 原本营造的“轻松友好的人对人平台”的形象。更糟的是,Airbnb 最初的回应显得毫无头绪,处理得非常糟糕。
于是切斯基挺身而出,成为公司真正的“门面”,并开始推动各种该补的安全规范。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公司里的“核心地位”。到了 2022 年,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乔·吉比亚(Joe Gebbia)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虽然他仍保留董事会席位。最近他因为公开参与 DOGE 持的一个“重塑美国政府”的行动而登上新闻。当员工在问答环节提到这件事时,切斯基回应说:“吉比亚有权发表他自己的看法,但那并不代表公司立场。”(顺带一提,切斯基没有参加特朗普的就职典礼。)第三位联合创始人内森·布莱查奇克(Nathan Blecharczyk)仍在公司工作。但有意思的是,我在参加 Airbnb 的一系列高管会议中,十几位高层几乎没人主动提到过他 — — 唯一一次出现他的名字,是我主动提起的。
在疫情期间,Airbnb 的业务在短短八周内蒸发了 80%,那段时间切斯基几乎是完全独自撑起了公司。他不得不裁掉四分之一的员工。如今,平台的预订量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切斯基认为公司变得更强了。他从中吸取了一个重要的教训:“疫情是 Airbnb 的转折点,”他说,“我从那时起确立了一个核心原则:不要为你想怎么管理公司而道歉。尤其不要为你关注细节而道歉 — — 因为大多数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你赶出细节层面。”
2024 年,在一次 Y Combinator 的活动上,切斯基分享了这些想法,结果激发了 YC 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创始人模式(Founder Mode )》。文中以切斯基为例,强调“只有创办公司的人,才最清楚公司应该怎么走;而最大的错误,就是听信那些从没亲手创业的职业经理人。”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共鸣,很多人开始在街头认出切斯基,对他喊“创始人模式!”甚至有人送他一顶写着“Founder Mode”的棒球帽,现在就摆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
-
而现实中的切斯基,也确实重新“深入一线”,特别是在这次公司转型中,几乎是典型的“创始人亲自上手”。“我疫情前也会审查一些工作内容,但那时候大家挺反感的。”他说,“CEO事无巨细地插手,被认为是‘微管理’。而且我偶像乔布斯当年就是因为太犀利的批评而出了名(或者说臭名昭著)。”但切斯基坚持说:当他不再为提出批评感到不好意思,全力投入之后,反而发现大家的反应更好。即便有人不喜欢,他也会照做。我出于好奇,想看看这种“切斯基式”审查是怎么运作的,于是安排旁听了一场他的评审会议。
在会议室里,设计和工程团队正在向切斯基展示新版 Airbnb App 的最终调整,主要是关于房东如何设置自己的服务项目。切斯基看起来挺满意的,甚至在会后还跟我道歉说:“不好意思,今天你没看到我发飙的样子。”虽然这是一次“其乐融融”的产品评审会,但切斯基本人其实从头到尾都在不断提出各种微小的改动意见:
- “这个光标位置有点奇怪……”
- “这些视觉提示有点让人困惑……”
- “这里需要一个轻微的阴影……”
- “这一行文字看起来没对齐……”
- “地址输入框怪怪的……”
- “这个按钮是不是太矮了?设计就是这样的吗?”
- “那个闪光动画我们真的需要吗?删了吧……”
- “顶部模块不太合理……”
- “这一整页的文案都得重写……”
- “我们要设计一个更合理的‘空页面’状态……”
- “这个标题不清楚,得换。”
团队成员们离开时,一边松了口气,一边有点发懵 — — 今天居然算是“轻拿轻放”了。不过第二天我再见到切斯基时,他笑着说我错过了一场“更精彩”的评审会。说完,他转向更严肃的话题,开始谈这次转型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那个搞短租的家伙’,”他说,“整个公司其实有点被低估了。”他再次提到苹果,认为 Airbnb 和苹果都在表达一种理念:商业关系是可以唤起情感的。“我的野心,更像是一个艺术家或设计师的野心,”他说。
说到这,切斯基有点“哲学”起来:“回头看,所谓的‘魔法’,其实不是科技。”他说他从苹果学到的,是 — — 真正的魔力,来自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哪怕只是一个住处、一场美容护理,或是在墨西哥摔跤场上的几分钟对练,这些人与人的交集,才是最打动人的东西。“真正不会过时的魔法,是你在人生最后回忆起来、还会微笑的那些瞬间。”
切斯基说完那段话后,沉默了一会儿,像是在让那句“人生感悟”慢慢沉淀。然后,他补了一句,听起来更像是个人生教练而不是 CEO:“我从来没做过关于某个设备的梦。”在他看来,人的潜意识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不过,话虽如此,他白日梦里确实正在设想一种全新的设备。业余时间,他正在帮朋友山姆·奥特曼(OpenAI CEO)和乔纳森·艾夫(前苹果设计大师)一起搞一个神秘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做出一种“比电脑更进一步的设备”。奥特曼告诉我:“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我们正在真刀真枪地做,已经在打样了。”
但那是未来的事了。回到现实 — — 面对这个真实世界里的产品市场,切斯基得面对的对手不止一点点:Yelp(点评)、Instacart(买菜)、DoorDash(送餐)、Ticketmaster(票务)、Hotels.com(酒店)、Tinder(约会)、OpenTable(订餐)、Craigslist(本地服务)……只是冰山一角。你甚至可以再加上苹果、Meta、微软这些科技巨头 — — 毕竟切斯基想让 Airbnb 成为一种“通用身份凭证”,看起来也多少像一个“社交网络”。就连乔布斯看到要同时挑战这么多领域,可能也会皱下眉头。
原文:Airbnb Is in Midlife Crisis Mode By Steven Le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