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发明它。
原文:How Apple Invented The Future (and the iPad) in 1986
即使在苹果整体霸主地位的背景下,苹果iPad对平板市场的霸主地位也是非同寻常的。
Apple 的第一款 iPad 是一款教科书杀手级应用。它是一款即时的“必备”产品,验证了平板电脑类别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10 年推出之日就购买了 30 万台,从那时起,客户购买了超过 7000 万台。苹果仍然占据平板电脑市场近 70% 的份额,分析师估计,其中大部分利润。许多人预计平板电脑的销量最终会超过个人电脑。
尽管大多数人将 iPad 的成功归功于史蒂夫·乔布斯的天才,但它的根源更深地延伸到了 Apple 的创造力和创新历史。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在 1987 年对 iPad 提出了惊人的先见之明。早先的努力是乔布斯流亡期间十年来苹果公司文化和研究的指导灯塔。它帮助确保了乔布斯将塑造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的成分。而且,它定义了包括苹果、谷歌、亚马逊和微软在内的科技巨头今天正在努力交付和主导的个人计算模型。
早期的努力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例子,说明即使在最具颠覆性的领域,公司也可以制定清晰的未来愿景。
提示 1987 年愿景的视频,我会指出一些事情。
当您观看视频时,看看您是否能发现Siri、Facetime、iCloud、触摸屏、嵌入式摄像头、手势和语音控制以及当今 iPad 和 iOS 的其他独特元素的概念前身。
虽然大多数 iPad 观众倾向于关注硬件功能,例如屏幕尺寸和摄像头质量,但该视频展示了尚未实现的令人兴奋的软件功能,例如智能个人辅助、深度语音集成、数据分析和强大的模拟,这些功能肯定会集成到未来的 iPad 中。它还表明,未来 iPad 的魔力应该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软件上,而不是硬件上。该视频还暗示了非 Apple 功能,例如Google Translate、Wolfram Alpha 和IBM的 Watson。期待在即将推出的 iPad(及其日益强大的竞争)中集成这些功能或它们的 Apple 对应功能。
这是该视频的背景故事:
1986 年,广为人知的个人电脑之父、当时的苹果研究员艾伦·凯(Alan Kay)去找苹果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说:“下一次,我们不会有施乐。” Kay 指的是 Macintosh Office 由 512K Macintosh、Aldus PageMaker、Adobe 的 Postscript 和 Apple 的 LaserWriter 2.0 打印机组成——所有这些都源于Xerox PARC的发明。如果没有施乐提供模板,什么会推动苹果的愿景向前发展?
正如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讲述的那样,Kay 继续告诉他,每一项创新技术,无论多么简单或多么复杂,从概念发展到商业状态总是需要大约 15 到 20 年的时间。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许多对苹果未来很重要的技术已经在某个阶段,正在渗透到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就这样开始了 Kay 带领 Sculley 前往众多研究实验室和技术大学的一年,Kay 与 Sculley 和各种 Apple 工程师进行了多次讨论,以规划 Apple 的 20 年愿景。
斯卡利是这样描述他们努力的成果的:
艾伦和我这一年调查的高潮在 1987 年被概念化,我们称之为知识导航器(Knowledge Navigator)。虽然摩尔定律已经预测未来 20 年的处理能力将能够实时操纵 3D 几何图形,但 Knowledge Navigator 设想了一个交互式多媒体通信的世界,其中计算只是一种商品使能器,并且可以访问知识应用程序智能代理通过连接到大量数字化信息的网络工作。
Knowledge Navigator 的愿景在 Sculley 1987 年的自传“Odyssey: Pepsi to Apple”的尾声中被捕捉到。
此后不久,Apple 高等教育营销总监Bud Colligan指导了一个团队,其中包括 Hugh Dubberly、Doris Mitsch、Mike Liebhold、Michael Markman 和外部制作公司 Kenwood Group 的成员,将 Knowledge Navigator 的愿景变成了视频在上面展示的。
这段视频是为 John Sculley 在 1987 年 10 月在学术计算的主要高等教育会议 Educom 上的主题演讲而制作的。正如 Bud Colligan 告诉我的,“John Sculley 原定是 Educom 的主旨演讲者,而对于我们展示了一些关于苹果未来发展方向的‘愿景’。”
努力的关键是Mike Liebhold,他是 Apple 先进技术集团的高级成员。Liebhold 是 Sculley 值得信赖的技术顾问之一,也是 Kay 的门徒,Liebhold 曾在 Atari 和 Apple 共事过。Liebhold 沉浸在 Knowledge Navigator 背后的理念中,并巧妙地将 Kay 和 Sculley 的愿景转变为适合 Educom 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故事。
根据 Liebhold 的大纲,Hugh Dubberly 和 Doris Mitsch 在 2009 年编写了描述伯克利教授使用知识导航器的剧本,Dubberly 管理了其整体开发。
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视频都是在六周内完成的。“有时时间较少,实际上专注于项目并保持脚本紧凑且长度短,”Colligan说。
很快就引起了轰动。主流媒体称赞这段视频(以及苹果公司)是有远见的 ——《财富》杂志将 Sculley 放在封面上,手里拿着一个 Knowledge Navigator 平板电脑的木制模型。由此产生的光环帮助巩固了苹果在其核心教育市场的地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击退了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 NeXT 计算机的直接攻击)。它在苹果员工会议上被用来召集军队。
这是由同样努力产生的另一个视频,其中 Alan Kay、Steve Wozniak 和其他几个人讨论了 Knowledge Navigator 概念对学习、计算和业务各个方面的影响。
迄今为止,历史对约翰·斯卡利并不友好。人们大多记得他是解雇史蒂夫乔布斯的首席执行官,多年后,随着苹果公司的恶化,他自己也被解雇了。但斯卡利也是首席执行官,他将 Macintosh 变成了市场成功,并在他任职期间将苹果的收入从 8 亿美元增长到 80 亿美元,然后被英特尔、微软和 IBM 的联合力量压倒。
Sculley 也非常精明,能够利用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计算和创意人才,并认可 Knowledge Navigator 是一种让 Apple 作为一种富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文化保持在世界前面的方式。
正如 Leibhold(现在是著名的未来研究所的杰出研究员)最近告诉我的那样,即使在 Sculley 于 1993 年离开 Apple 之后,Knowledge Navigator 仍然是 Apple 研发实验室的指导灯塔。当史蒂夫·乔布斯于 1997 年重新掌舵时,工作在等着他。他最终在这项技术上发挥了他的魔力,并在 2010 年发布了 iPad 并广受好评(在视频中描述的时间范围内的几个月内)。
历史对艾伦·凯来说已经很友善了,毫无疑问,人们对他在推动信息革命的许多基础发明中的关键作用 — — 例如个人计算、图形用户界面和面向对象编程 — — 的认识将继续增长。
历史也将表明,凯不仅仅是一个发明家;他是一个主要的催化剂和合成器。正是凯在施乐 PARC 的实验室接待了年轻的史蒂夫·乔布斯,并激发了乔布斯对 Macintosh 的发明。正是凯在史蒂夫·乔布斯被苹果公司放逐时带他去参观皮克斯,从而为乔布斯在动画领域的胜利(以及他的大部分财富)奠定了基础。而且,正如 Knowledge Navigator 视频显示的那样,正是 Kay 的天才帮助将 1986 年计算机科学中的最佳创意融入到今天仍然具有先见之明的连贯愿景中。
John Sculley 回忆说,Alan Kay 在 1986 年确信知识导航器并不是一个牵强附会的想法。他惊讶于 Kay 将 Knowledge Navigator 视为 25 年后我们其他人显而易见的可信愿景。
因此,下次您有机会享受 iPad 时,请记住,成功有很多父亲。
哦,正如史蒂夫·乔布斯喜欢说的,还有一件事……
Knowledge Navigator 的教训是,对贵公司的未来重要的创新技术正在渗透到从发明到商业化的演变过程中。正如威廉·吉布森所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
如果您所在的行业正在被颠覆性技术重塑(哪些行业没有?),您是否精通关键发明和创新?您是否对它们可能如何聚集在一起创造新的威胁和机遇有一个强有力的愿景?
艾伦·凯 (Alan Kay) 还以“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是创造未来”的观察而闻名。我最近向他询问了这样做的挑战,就像在Xerox PARC 和Apple所做的那样。以下是他的部分回复:
能够拥有仆人,不被腐化成萝卜之类的,需要相当多的训练。同样,许多公司的外包已经逐渐消除了他们自己的学习曲线,因此如果外包是战略的一部分,他们越来越无法选择应该做什么。
这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即企业是“信息技术”,但大多数企业仍然从组织的财务部门获得 CIO — — 前 100 名中的大多数企业没有从前 500 名中选出一名计算机系统科学家。世界。这太疯狂了 — — 他们希望供应商能拯救他们,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学会应对。
因此,就像商业中的许多问题一样,它归结为人才和观点:您是否具备区分计算机科学、供应商营销和科幻小说的专业知识?而且,您是否有远见为您的公司定义未来愿景?
对您的公司和行业而言,知识导航器相当于什么?没有这样的愿景,创新只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系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