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都到上都(元代驿路)

Conan Xin
Aug 9, 2024

元代,大都通往上都的驿路共有四条。

元代两都交通示意图

第一条是孛老驿路。孛老,为蒙古语,语义即“西”。在四条驿路中孛老路是最西边的,也称西路。该驿路从大都出居庸关,进入龙庆州,经榆林站、雷家站、鸡鸣山站、出宣平德胜口(今万全镇),越野狐岭,过抚州(今张北),转东行至察罕脑儿行官,接望云道,北上上都,全长约700公里。

第二条是望云驿路,又称望云道。望云驿路从大都经昌平新店驿,出居庸关,经龙庆州缙山站(今北京市延庆)、榆林站(今怀来县榆林)、雕鹗站(今赤城县雕鹦)、赤城站(今赤城)、龙门站(今赤城县龙关镇)、独石口站(今赤城县独石口)、明安站(今沽源县北)、察罕脑儿行宫(今沽源县境)、桓州站(今内蒙古正蓝旗北),至上都开平,全长约600公里。

第三条是黑谷东道,又称“辇路”。专供皇帝每年到上都巡幸,禁止常人行走。因路经黑谷(北京延庆县西北),所以称“黑谷东道”。辇路又有两条,往返各走一条,由大都至上都走东道,由上都至大都走西道。这条道路设18个纳钵(契丹语,此处指皇帝行帐),出大都第一纳钵为大口(北京海淀北),途经纳钵为:黄堠店(北京西北)、皂角、龙虎台(昌平县西北)、棒槌店(延庆县东口)、官山(延庆县独山)、沙岭(沽源县丰元店)、牛群头。后至郑谷店、泥河儿(以上两地均在察汗脑儿附近)、南坡店(正蓝旗西),最后到上都。

第四条是古北口路,因位置最为靠东,也称“东道”,该路没有经过张家口地域,专供监察员和军队使用。由大都出发,经顺义(北京顺义区)、檀州(北京密云区)、古北口、宣兴洲(河北滦平北兴洲村小城子),沿滦河西北上行,经东凉亭(内蒙古多伦县白城子古城)至上都。

两都之间设有11座驿站,分别为辛店、榆林堡、洪赞、雕窝、龙门、赤城、独石口、牛群头、察罕脑儿、李陵台、桓州。

辛店驿站是出大都城后的第一座驿站,也是返回大都城时的最后一座驿站。当年的辛店驿站坐落于辛店河西侧台地,现为昌平区马池口镇辛店村。据说,辛店村原来的名称是新店村,因为辛店驿站太辛苦,有人将“新”字写成“辛”,渐渐约定俗成。辛店村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元朝时,这条街是往返两都的必经之地。在辛店驿站东南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马池口的古村落。那里曾是元代收购民间马匹的马市,“马池口”即由“马市口”演变而来。另有一种说法,“马池”是饮马的水槽,“口”是指口外(张家口宣化),马池口是口外商队来北京时歇脚休息的地方。明朝初年,曾有大量外地移民落户昌平地区,他们以老家方言称呼马市口,发音酷似马池口。于是,阴错阳差地有了这个村名。而马池口一带出土的大量马骨,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说法。往来两都期间,辛店驿站周围驻有大量军队,奤夿屯、乃干屯、北小营等村名,就是因元代驻军形成的。驻防元军在执行军事任务以外,还在驻地屯垦种田,从事农业生产,上碾头、下碾头也是那时留下的村名。

元朝皇帝从健德门出发,一路向北,留守大都的一般官员送行到大口(今海淀区清河镇朱房村),重要官员送行到更远一点的龙虎台(今昌平区南口镇龙虎台村西)。大口、皇后店和皂角屯只是元帝中途小憩的捺钵,而龙虎台捺钵是住宿的地方。龙虎台上,那是离开大都城后的第一座行宫。元朝在大口北设置了侍卫军南小营,在龙虎台南设置了侍卫军北小营,以确保捺钵的安全。后来,这两个驻军的地方都形成了村落,即清河以北的南小营村和昌平区马池口镇的北小营村。当年的龙虎台位于昌平区南口镇龙虎台村西,是一块燕山南麓的山前台地,由居庸关关沟及虎峪山谷的洪水所带来的泥沙碎石堆积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