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自由五大原则

Conan Xin
Aug 10, 2024

这位俄国作家的作品可能不是每个人的轻松愉快之选。但深入其中,你就会发现。

1849年12月22日,28岁的俄罗斯作家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反政府活动而面临枪决,与他一同被绑在柱子上的还有来自一个名为彼得拉舍夫斯基圈子的激进异见团体的21位同志。他们被蒙上眼睛,绑在一起,他的朋友们感到非常害怕,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保持了完全的平静。他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将与基督同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男人被暂缓执行死刑:在任何枪声响起之前,一名信使带着皇室的赦免令到达,将他们的刑罚减为在劳改营中的临时监禁。

因为他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如此从容,你可能会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定是一个冷静而沉着的人 — — 很可能还是一个毫不怀疑的宗教信徒。但你会完全错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痛苦的灵魂 — — 一个哲学上的流浪者,他不接受任何事物,质疑一切,包括他自己的信仰。然而,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深刻不安,使他创造了一个以意义为中心的生活蓝图,而不是以舒适和享受为中心。这种意义感赋予了他在他认为是他短暂生命的最后时刻,以及在他更长生命真正结束时,32年后所表现出的沉着。

你可能有一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 — — 我们许多人都有:在自己的皮肤里有点不舒服,与世界有点格格不入,容易陷入存在主义的消沉。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有点不切实际且具有挑战性,但可能正是你现在和任何时候需要的,以实现一些平静,不仅在你的最后时刻。

与他的许多19世纪思想家同代人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未在为这一目的而设计的特定文本中阐述过他的主导哲学。相反,他主要是通过小说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以及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偶尔的散文来揭示它。通过他写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一套过上有意义生活的规则浮现出来。

1、旅程即是目的地。

在1869年出版的《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的情感进行了推测:“你可以肯定,他在实际用眼睛看到新世界前三天真的达到了他幸福的顶点。” 怎么会这样?“任何‘发现’与生活中不断的、永恒的发现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识别了生活中的一大悖论:幸福需要目的;目的需要方向感;方向感需要设定目标 — — 但幸福不能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来获得。我以前写过关于到达谬误的文章,人们相信实现大目标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幸福,然后发现这样做令人失望。在取得重大成就后,许多人会经历抑郁。真正的满足来自于朝着目标努力过程中的进步。

2、活着就是拥抱自由。

除了《罪与罚》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知名的作品是《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年)。在那部小说中,有一个独立的故事,名为《大审判官》,讲述的是耶稣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鼎盛时期回到地球。大审判官遇到耶稣后,以耶稣相信人类必须自由选择善为由逮捕了他。不,审判官争辩说:那条路会导致罪恶感、焦虑、遗憾和怀疑。他坚持认为,为了幸福,人们必须放弃自由,遵循规定的道路。“我们已经纠正了你的工作,”审判官冷冷地告诉耶稣,判处他火刑。

在你嘲笑这是讽刺之前,请考虑一下,审判官可能是对的。我们知道,事实上,无限的自由绝对不是幸福的秘诀。正如心理学家长期以来所指出的,自由 — — 特别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 —…

--

--